2011年 上海,中国

上海国际设计一场项目

CREDITS
Project leader: Arch. Joseph di Pasquale; Creative design group: AMLAB Joseph di Pasquale, Alessandro Tonassi, Nazareno Cerquaglia; Agnese Martinoli, Enea Pilastro, Matteo Ranghetti, Daniela Cipriani; AMSTAFF Rodolfo Sormani, Giuliana Santoro, Valerio Pozzi, Tommaso Pacchielli, Archie Juinio; AMCHINA Ma Jun (John), Zhang Hong, Ge (Mary), Yi Ji Xuan (Yves), Peng Hui Fang (Margaret), Cui Hong (Tracy), Ma Chong (Michael), Wang Ying (Vicky), Yang Honhy (Honhy), Zhong Nigo (Nigo), Song Kaidy (Kaidy); CONSULTANTS Sustainability: Stefano Valente,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rancesco Iorio, Rendering: Linrender

在上海出席第一次正式会议时,我们就开始了这个项目的初步构思。
“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植根于“杨浦区”、“同济大学”和“创新设计”三个关键点。
在勘察和研究现场后,我们发现:该项目处在“杨浦区”和“同济大学”间的重要地段,无论是位置还是功能上,都界于城市和校园中间。因此,项目在城市肌理上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同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该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创新性,能体现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的风范。
投资者在项目运营后的商业和办公出租目标,也作为我们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意味着:避免过度设计,采用适当的空间,实现合理的成本,达到最小的运营和维护费用。
从总平面到单独的出入口设计,从主材到装修面斟选,“运营的考虑”始终影响着我们。
城市肌理分析—一个建筑采用三种不同的(界面)处理方式
第一次到现场,我们就花了半天的时间实地考察了周围环境。之后我们发现,现场与城市有三种不同尺度的肌理关系。
首先是项目与四平路的交接。由于四平路是上海的交通主干道,人流和车流非常大,项目西侧沿四平路有很长的一个交接面,我们觉得:这个面最能体现国际设计之都的创新精神。西立面可以作为“上海设计一场”的官方名片,我们称其为“具代表性和创造性价值”。
其次是与南侧居住区和东侧保留建筑的交接。新建筑南侧将正对多层住宅北立面和几栋高层塔楼。新建筑设计时必须和住宅区留有足够的道路,但它不会对南侧现有住宅造成遮挡。
新建筑东侧比邻阜新路,被保留的建筑与新建筑的距离非常近,而道路系统不能改变。我们需要周密的考量与现有建筑的关系。
东南立面的设计 “尺度宜人”。
第三点就是与同济大学校园肌理的关系。项目西侧由一条横跨四平路的人行地下通道实现了与大学校园无缝对接。我们称之为“亲密的精神空间”。
我们开始考虑三种不同的交接面设计手法:将“具代表性和创造性价值”的面对四平路,“尺度宜人”的面对阜新路,而“亲密的精神空间”将面对同济校园。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建筑师卢恰诺·拉乌拉纳(Luciano Laurana)设计的乌尔比诺城大宫殿(PALAZZO DUCALE DI URBINO)被誉为文艺复兴最优秀的建筑之一,正是这个建筑给了我们设计的灵感。
实际上,这个建筑在三个不同方向采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立面处理手法。
正对罗马大道的是建筑最雄壮的一面,它向路人显示乌尔比诺城的威严和实力。
同时,向城市内部的立面却充满了亲和力与住家的感觉。拉乌拉纳把这个立面设计成了“翻开的书”。
建筑的内庭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经典。它充分表现出乌尔比诺城大宫殿的亲密和深沉。
面对四平路的“马可波罗之门”
“具代表性、创造性、文化可持续性价值”的设计手法
在做了一系列的城市肌理分析后,我们把重点放到了四平路的主立面(准确体现业主“将杨浦区和意大利联系起来”)的构想上。
我们采用“文化可持续”的设计符号,这样既代表与意大利的关系,从上海本土文化上又能容易识别和认同。于是,我们想到了“门”的概念,这扇向西侧开敞的大门,展现出项目本身对大学、城市和西方(意大利)开放的姿态。
这也是一扇正在开启的门。它符合中国传统,同时让人联想到中意两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和先驱者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可以说是文化可持续性的象征。
正在开启的巨门,同时预示人们将进入设计的世界,将进一步探询西方和意大利的传统。
面对阜新路的“宜人尺度”的新建筑
通过对乌尔比诺城大宫殿的研究,我们在临阜新路一侧的建筑处理上,相应减少了体量和高度。此外,新建筑还向道路做了退让,形成了一个亲人的广场,从视觉上更符合人的尺度,与现有住宅区形成了一个平滑过渡。
面对同济校园的“亲密精神空间”
横贯四平路的地下通道将同济大学校园和本项目西北侧密切联系起来,今后,这里将成为环同济创意设计的中心地带。而与校园“亲密的精神空间”则是建筑之外的一个广场,它是我们对同济校园气氛的现代诠释:在那里,有安静和冥想的空间;在那里,可供人思考、休息以及类似于艺术和雕塑展的户外活动。
这个空间很容易和创意设计博物馆、图书馆和展厅等公共教育空间联系起来。
多功能的多层穿插: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与独立
第一个问题是需要协调任务书中的各功能面积。
整个项目(1-3期)的容积率为3,如果考虑除现有建筑外的可建空地,实际的容积率将达到4至6。
其次,我们考虑如何分割和整合空间,使各功能在关系上既联系密切又不失独立。
我们构思了一个三层的功能穿插空间,竖向联系便捷,不同功能相对独立。
1)首先是与校园(内部)和城市(四平路、阜新路)文化及商业交流有关的一层。它担当了管理与城市、四平路和阜新路连接的角色。在此,我们安排了商业功能(城市生活),面向中心花园是教育(创意交流)功能的设计图书馆、博物馆和展厅。二层是餐厅和其他商业活动空间。
2)与教育和会议有关的混合了办公和酒店的中间层。该层起到连接大学、城市生活和办公、设计工业等上层空间的作用。宽阔的中间楼层设有高大的内部空间,将安排会议室和主要的教室。一楼有直通的双自动扶梯可方便地输送人流。该层可以举办重要活动的和大型会议。
3)与创意企业办公有关的上层,被分成简单的四个塔。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保证在其他区关闭时也能正常运营,同时节省了许多管理费用。部分楼层的层高特殊处理过,用以安排(包括大会议室或小型报告厅在内的)大师工作室。
意大利设计街和利玛窦拱廊
设计任务书中特别要求:在项目中需安排一个意大利设计街,用以展示意大利的设计产业成果和进驻意大利相关企业。
我们原来设想将意大利设计街放到地块南侧的新路边。但从现实用地情况看,这条新路无法与阜新路打通。
因此,只能将原先构想的意大利设计街向北平移到建筑的群楼内,以拱廊的形式表现出来。众所周知,在意大利有很多优秀的大拱廊,其绝妙之处在于:拱廊既能体现室内的商业氛围,又兼有室外的城市氛围。例如:在米兰,有著名的艾曼纽迴廊(也称十字街);在罗马,有文艺复兴百货罗马拱廊店;在那不勒斯,有翁伯托拱廊。我们借用(意大利传教士名字) “利玛窦”命名上海设计一场的新拱廊。
利玛窦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又一个精通东西方文化、科技、哲学和神学的伟大历史人物。意大利的文化自他开始,得以与孔子的哲学方法合并,使人们对世界有了一个更高更新的看法。
景观设计概念:自然是建筑的一部分
在景观的设计上,我们不是单纯地补白空地,而是在新建筑和现有建筑之间有意安排了一个景观区,融合了意大利几何型园林和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特点。其中,意大利风格是用几何图形对场地(道路、水面和草坡)进行了艺术分割。使花园可以提供休憩和举办室外展览等活动空间。
中国园林风格则是追求自然与建筑等元素的诗意组合。
在这里,我们从中国写意水墨画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例如:明代大家徐渭的作品中刚劲洒脱的线条,使我们找到了从风景到整个建筑立面过渡的最佳方法。园林成了建筑的一部分,它不断萌发和增长,由缓坡渐渐变成像雕塑一样的博物馆和展示空间,风景继续伸展,甚至渗透到了拱廊中。
项目